发表时间:2024-07-10 16:24:18 来源:大棚配件
徐州是全国五大蔬菜产区之一,是中国银杏之乡、苹果之乡、三水梨之乡,出口白蒜、食用菌、蔬菜、奶业、肉鸭等5项为全国单项冠军。蔬菜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,2013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10万亩,总产量达到1720万吨,全市蔬菜总产值320亿元。畜牧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,2013年全市出栏生猪550万头、肉牛8万头、肉羊415万只、家禽2.4亿只;水产品总产量18万吨。徐州菜篮子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城乡“菜篮子”需求,而且每年为全国各地提供了800万吨的优质商品菜,更成为徐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。
近年来,徐州市创新发展理念,转变发展方式,快速推进六化联动(规模化、设施化、外向化、标准化、产业化、市场化),努力打造徐州菜篮子升级版。
(一)培育区域种植优势,打造规模化基地新格局。区域化布局是专业化生产的基础。徐州立足资源优势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提高效益为目标,以设施蔬菜、出口蔬菜、地方名优蔬菜和鲜食菜用型粮油作物四大特色产业为重点,形成了环城区域、东陇海沿线、故黄河沿岸以茄果类为主的常年占地150万亩、年播种250万亩的设施蔬菜;西部高沙土区域以山药、芦笋、牛蒡、黄皮洋葱、西兰花为主的60万亩出口创汇特菜;邳州、贾汪、铜山结合部和丰沛南部以徐州白蒜、早熟苔蒜、洋葱、苔韭等为主的200万亩地方名优蔬菜;故黄河、大沙河、沂河沿岸和北部丘陵山区以鲜食菜用花生、玉米、毛豆、山芋等为主的70万亩粮油类蔬菜。全市蔬菜已形成区域化布局,规模化生产,产品特色鲜明的新格局。
(二)培育高效蔬菜模式,打造设施化蔬菜新板块。徐州地处南北过渡区域,温度、光照、土壤、水分等自然资源是江苏乃至全国发展设施蔬菜最理想的区域,徐州市经过因势利导,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设施生产优势。全市很多类型的设施蔬菜基地发展到182.6万亩,占耕地比重19.5%,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,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连续多年保持江苏省第一。其中智能型温室1万亩,日光温室25万亩,大中棚85万亩,小棚40万亩,遮阳网、防虫网2万亩。设施蔬菜年播种面积达到250多万亩,建成了东南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40万亩、北部以大棚为主的40万亩、东部沿陇海线万亩三大设施蔬菜基地
(三)培育出口创汇特色,打造外向化蔬菜新优势。徐州始终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,对各个特域的生产目标,进行科学定位。在瞄准国际市场上,一是欧美、日韩、港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,主要以消费药食兼用的山药、牛蒡、芦笋等保健蔬菜为主;二是东南亚、东欧、南美等国家大蒜、黄皮洋葱、胡萝卜的消费市场。在瞄准国内市场上,本着市外就是外的原则,一是以上海、广州为依托的东南沿海、华南地区的根茎类蔬菜销售市场;二是以北京、沈阳、哈尔滨、西安等城市为依托的“三北”地区的早春茄果类、豆类、瓜类销售市场。目前,全市特色蔬菜已发展到400万亩,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65%。2013年市外销售800万吨,这中间还包括销往境外的120万吨,创汇3.8亿美元;自营出口60万吨,创汇1.58亿美元。
(四)突出科学技术创新,提升标准化设施蔬菜水平。将蔬菜产品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,以科技化、组织化、市场化推进标准化,蔬菜产品竞争力慢慢地加强。近三年来,在品种更新上,引进、示范、推广应用了优质茄果类、名特菜类、中高档食用菌类、菜用粮油类等名、特、优、新品种100余个,提纯、复壮、改良地方名优品种10余个,加快了品种更新步伐,蔬菜优新品种率已达95%以上,其中使用国外蔬菜知名种子约占40%。在技术创新上,转化应用各类新成果、新技术20多项,无公害配套技术、设施栽培技术、多元高效生态技术等都得到大面积应用,制订颁布了省、市级无公害蔬菜生产作业规程48项。累计认证“三品”2948个、面积达880万亩,“三品”总数与“三品”基地占耕地比重两项指标均居江苏省第一。在知识更新上,对菜农进行了多形式、多途径的培训,全市骨干菜农每年轮训一遍。
(五)突出农业产业链条,提升产业化设施蔬菜水平。将具有聚集资源、引导生产、深化加工、带动农户、促进升值的加工、流通企业、市场体系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、农民经纪人等市场之间的竞争主体,作为蔬菜产业链的重点环节加以培育,从整体上提升了蔬菜产业层次。全市蔬菜加工流通企业,已发展到940多家,其中年加工消化能力万吨以上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50多家,产品既有速冻、保鲜、脱水、盐渍,也有饮品、药品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。各类蔬菜合作社、蔬菜协会、流通协会发展到1500多家,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45家,年销售量700万吨,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50%以上。其中淮海蔬菜批发商业市场、黄淮中心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,年交易量100万吨以上,交易额超过30亿元,成为淮海经济区蔬菜产品流通的主要集散地。
(六)突出投入机制创新,提升市场化设施蔬菜水平。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上,已形成了以农民自主生产为主体、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发展格局;在投入机制上,形成了以农民投入为主导,结合财政引导促动、项目捆绑启动、信贷投入拉动、外资投入推动的投入格局。全市投入蔬菜发展的各类资金每年都在20亿元以上,拉动了全市蔬菜种植每年增加20多万亩。依托生产基地的加工公司群正在崛起,如丰县孙楼镇芦笋加工,沛县敬安镇牛蒡加工,铜山区郑集镇出口蔬菜加工,三堡镇食用菌加工,邳州市宿羊山镇大蒜加工等,形成了带动10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的能力。
存在主体问题:一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“菜篮子”基地带来不稳定因素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特别是老城区的拓展、新城区的扩张,城郊型“菜篮子”被迫外迁,有些甚至建成不久就征迁了,在造成大量浪费的同时,“菜篮子”生产受到很大冲击,加大了供应难度。二是环境污染对“菜篮子”产品质量构成不利影响。有些灌溉水源遭受污染,污水治理也达不到农业用水安全要求,菜农被迫采用深井灌溉,加大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;大气污染加剧,交通主干道汽车尾气排放,对“菜篮子”产品质量也带来隐患。三是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一直上升对“菜篮子”生产形成压力。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,特别是种子和化肥,价格高,需求大;土地流转费用一直上升,有些甚至两年一调整,有的是每年增加5%;劳动力缺乏,从事“菜篮子”生产的大多为妇女,或为返乡务农的老农,而且工资上升较快,比常规农业用工高30%左右,这些都加大了“菜篮子”产品的成本压力。
建议与对策:一是加大永久性菜篮子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力度。在空间布局上,避开“城郊型”基地的束缚,向远郊拓展。在发展的策略上,坚持规划引领,实行严格的保护的方法,建设一块,巩固一块。二是加大对优势区域的政策扶持力度。这两年国家集聚各种项目资金,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,作用很明显。建议在农业项目资金分配使用中,突出重点,相对集中,投向经济欠发达、高效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。
加快实施“2020”工程,每年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各10万亩,发展规模畜禽养殖场20家。一是加快设施结构升级步伐。改造中小棚,新建设施以日光温室和标准钢架大棚为主,比重不低于85%。加快设施品种优化,全力发展时令瓜果、设施花卉、工厂化食用菌产业。二是加快设施农业向山区推进。按照设施农业上山总体布局,建设8个1000-2000亩设施上山示范方,实施水源工程建设,引导向丘陵山区、黄河故道沿线发展。三是快速推进永久性“菜篮子”基地建设。做好10个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,优化生产设施,改造水利设施,推广节水灌溉,保证总体设施化比重达70%以上。全力发展食草类家禽,开展畜牧业规模养殖创建活动,确保肉、蛋、奶稳定增长。积极实施设施渔业、观赏鱼、休闲渔业建设,打造渔业生产新亮点。四是加快设施农业种苗集中供应。坚持设施建设与种苗培育同步进行,采用育苗工厂、大户育苗等集中供苗方式。每10000亩设施配套建设1个供苗基地,到2015年设施蔬菜商品化供苗率达到50%。
- 上一个: 【48812】金凤区:春天的田野上农业开展朝气蓬勃
- 上一个: 中国温室大棚行业:塑料大棚占据主导地位